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少年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这首词写于1054年二月或二月以后,苏轼当时19岁。
自称为“少年”。这一年他迎娶了16岁的王弗。
16岁,正是一个女子的豆蔻年华,苏轼为了纪念年少时期的美满婚姻生活,因此做了此篇。
俊俏的容颜柔润着洁白嫩嫩的皮肤。唱一首《倒金壶》的歌曲。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很熟悉。
怎么比得上二月初期的豆蔻枝上的花朵啊。年少时期转瞬即逝。良辰暗暗地换取酒醉的工夫。
丝罗帐子轻轻地飘在白烛的后面。欢乐啊,就如同丢掉平生的英雄气概一般。

这首词是苏轼早期人生体验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妻子王弗的美貌。“寒玉细凝肤”。
描绘了王弗的体态特征,即容貌清秀,肌肤白嫩柔润。
而“清歌一曲倒金壶”则表明了王弗歌喉之美渺。
下片主要抒写了新婚之夜的欢乐生活。由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
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之夜的 璀璨夺目的情爱世界长卷。
情窦初开,爱得这般纯粹,这份感动是肺腑之言!
他爱王弗,所以他将她描绘的美丽动人;他满意自己和王弗的结合。
所以将他将他们的新婚生活写得这般愉悦轻松。
读后让人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曾经那个年少无知的少女。
也深深地爱过一个男子,也像这般纯粹与美好。

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1054年,苏轼与王方的女儿,年仅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妇。
这首词写于1056年(宋仁宗嘉佑元年)。
当时苏轼21岁,到京城考试,途中洛阳时惦念家中的妻子王弗。随即写下了这首《一斛珠 洛城春晚》
洛阳城的三月,居住的房子外面,垂柳的枝条杂乱无章地掩盖了楼房的一半。
那小池中清风吹起的波纹变成了条条花样的图案。
还记得,我们夫妻二人,在烛光下读书,梅花盛开,多么浪漫啊。
尤其那以歌劝酒,由醉而别的热情还荡漾在心间。

她是一个温柔大方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马,情深意重。
而今面对的是离别后风流云散的现实。即使高山关隘阻隔我们的身体。
但爱情是无法阻挡的。我们总有一天能度过关山。
等到你我再次相见,走遍天山万水,从此再也不要分别。
你要问我相思是什么滋味,我只能说一句话,那就是望呀望呀。
一直望到看不见我们昔日居住的西楼前,你那身轻如燕的身影。
这首词的上片触景生情。写嘉佑元年苏轼赴京应试。
夜宿洛阳城,看到路边的景象由此引发的情感。
下片主要写了苏轼神情呆滞、情意绵绵的状态,由情入景,情景交融。
苏轼和妻子情深意重,读来让人感动。在封建社会里,这种情爱着实难能可贵。
情到深处,你便是我这一生最牵挂的人。不论我走了多远,走了多久。
我的心里依旧都是你,爱你念你,一刻也不曾停息。
从此,我们没有生离,只有死别。如果能拥有这样一份至诚炽热的爱恋,此生足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如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和王弗结婚后,感情融洽,恩爱情深。
可惜世事无常,王弗27岁就离开了人世。这对苏轼是绝对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年恰好是20日。
他在夜里梦见妻子王弗,便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

你我夫妻两人,已经整整十年不曾见面了,强忍着不去想念你。
但终究无法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心中的悲伤之情却无处诉说。
即使你我俩人见面怕是也认不得我了吧,我四处奔波早已两鬓斑白。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流不完的眼泪。
料想你年年为我肝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无人烟的短松冈上。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结发妻子的悼亡词,表达了绵绵不尽的哀思和想念。
此词情意连连,一字一句皆是泪。

“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恋啊,竟让作者这般刻骨铭心,久久无法释怀!
不愿忘记,也不能忘怀,因为曾经太多美好!
我初尝恋爱的滋味,是你给我的,淡淡的芳香,配上恬静淡雅的爱情。
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希望这辈子和你不离不弃。
但是,你走了,你扔下我走了。这份悲痛,终究留给了我。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曾经的美好,一直封存在脑海中,不敢轻易拿出来。
怕自己会忍不住夜夜想念,日日流泪。人生中。
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看着亲人或者爱人离自己而去,却无能为力!
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先到。
所以,在拥时就好好珍惜吧!不要轻易生气,要互相体谅,相互爱护。
